一场演技“五重奏”,影帝到“棋邪”的绝地反击

2024年3月25日,电视剧《棋士》的开播像一枚深水炸弹,在观众与媒体间掀起巨浪。这不仅是因为它登陆央视八套首播收视率破1%、网络热度瞬冲20000,更因为它的男主角——王宝强。这位12年未涉足电视剧的“票房王”,用一场教科书级的演技“降维打击”,彻底颠覆了大众对“电视剧表演”的认知。

从“许三多”到“258亿影帝”:王宝强的进阶之路

若论华语影坛的“草根逆袭神话”,王宝强必是范本。从《士兵突击》里执拗的许三多,到《泰囧》中憨傻的王宝,再到《唐人街探案》系列缔造票房神话的唐仁,他的每一步都踩中时代脉搏。据猫眼数据,其主演电影累计票房已突破258亿,而奖项簿上亦不乏金像奖最佳男配、亚太电影节影帝等硬荣誉。

但王宝强从未止步于商业片的成功。2023年,他执导的《八角笼中》以现实主义题材斩获中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,印证了其艺术野心。此次回归小荧幕,《棋士》甫一官宣便被冠以“王宝强下凡”的标签——观众好奇:一个早已在电影中“封神”的演员,会如何重塑电视剧的表演维度?

《棋士》的“电影感”:演员与角色的双赢

《棋士》的故事并不复杂:一名失忆的落魄围棋教师,因阴差阳错卷入银行劫案,逐步黑化为高智商罪犯。但王宝强的诠释,让这出“中年崩坏史”成为一场演技的“五重奏”。

第一张脸:怂——底层蝼蚁的生存哲学

剧集开场,王宝强饰演的崔伟缩着脖子穿梭于街头,目光闪躲如惊弓之鸟。买快餐被拒、课堂幻灯片烧毁、被学生当众羞辱……他将“怂”演绎成一种生理反应:佝偻的背、无处安放的手指,甚至呼吸节奏都透着压抑。尤其面对妻子情人时的强颜欢笑,连嘴角的抽搐都在诉说屈辱。这种表演不是“演”惨,而是让观众相信:这就是被生活碾碎的人。

第二张脸:刺——压抑者的暗流涌动

崔伟绝非懦夫。信用社里对柜员甩信封的爆发,被轿车逼退后阴鸷的斜睨,揭示了他骨子里的不甘。王宝强在此处的处理堪称“微表情大师”:低头认怂的瞬间,眉梢却闪过一丝狠意。这种矛盾感,恰是当下无数中年人的缩影——表面驯服,内里岩浆翻涌。

第三张脸:变——绝望中的自我厌弃

当崔伟对镜吐唾沫时,王宝强用瞳孔的震颤和喉结的滚动,完成了从“恨命运”到“恨自己”的转变。随后为钱向情敌认输的戏份中,他笑着落子,眼神却死寂如灰。这种“笑中藏刀”的演绎,连空气都布满窒息感。

第四张脸:凶——深渊前的最后一跃

烂尾楼内,崔伟面对被绑的柜员,从犹豫到决绝的转变仅靠半张脸的阴影完成。王宝强以放缓的眨眼速度和逐渐僵直的颈部线条,让观众清晰看见“善良”被“求生欲”绞杀的过程。当柜员认出他时,那一瞬瞳孔紧缩的惊恐,随即化为僵硬的杀意——没有台词,却胜过千言万语。

第五张脸:狂——恶之花的初次绽放

第二集结尾,崔伟策划“李代桃僵”后站在车站,第一次露出餍足的微笑。王宝强松弛的站姿与微微上扬的下巴,将“犯罪快感”演绎得令人毛骨悚然。至此,那个畏缩的教师已死,活下来的是享受“棋局”的恶魔。

电影VS电视剧:王宝强的“降维教学”

《棋士》的成功,本质是电影表演体系对电视剧的“降维打击”。王宝强深谙“镜头语言”:大银幕要求演员用微小的肌肉变动传递情绪,而他将这套方法论完美移植到剧集中。例如崔伟黑化前的最后挣扎,镜头怼脸直拍时,他仅用右眼一滴未落的泪和紧绷的咬肌,便道尽人性的摇摆。

反观许多电视剧演员的“套路化”表演——咆哮式愤怒、瞪眼式惊恐——在王宝强的“毫厘演技”前相形见绌。正如网友调侃:“《棋士》告诉我们,电影咖演电视剧就像博士生做小学奥数题。”

暗黑美学与时代隐喻

除表演外,《棋士》的影像风格亦令人惊艳。粗粝的胶片质感与冷色调摄影,复刻了2000年代黑色电影的气质。而崔伟的堕落轨迹,恰似一则当代寓言:当社会的棋盘早已设定规则,小人物要么认输,要么变成自己最厌恶的“执棋者”。

结语:王宝强“稳了”,国产剧呢?

《棋士》或许不是完美的剧集(如部分观众认为节奏偏慢),但它无疑树立了表演的新标杆。当流量时代推崇“快餐式演技”,王宝强用2集5种面孔证明:真正的演员,永远敬畏角色的复杂性。

或许,《棋士》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王宝强“下凡”,而在于他撕开了一道口子——让观众见识到,电视剧表演原来可以如此高级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,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