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绿皮书
人真的可以在不被任何群体完全接纳的状态下活出自我吗?答案是可以的!在《绿皮书》这部电影里,唐雪利就凭借自己强大的勇气,在割裂的世界中活出了自我的完整。
他是一名黑人钢琴家,才华横溢的精英博士,却因为种族偏见而被白人歧视、被同族黑人排斥,让他陷入自己“不够黑、也不够白、甚至不够男人、我到底是谁”的迷茫、自卑的情境中。
面对不公、羞辱,他既无法愤怒,也无法反抗。因为愤怒可能会导致失业,而反抗将会遭受暴力。所以,无论发生任何事,被人骂也好、被人打也罢,他都极度的克制、隐忍,总是保持贵族绅士的风度和礼仪。
他没有什么朋友,也不怎么爱说话,总是独自一人坐在阳台上喝酒、沉思。
他想要改变现状,挑战偏见,所以,他选择去种族偏见严重的南方巡演,既不为了讨好白人,也不为证明黑人的优越,而是用自己喜爱的音乐与世界搭建对话的桥梁,用艺术的美消减偏见,将伤害转化为能量。
生活中,可能我们都不具备唐雪利的身份与天赋,但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他那样的困境;活得不上不下的,说好不好、说差也差不到哪去;想跃迁、想完美、想证明自己。
但改变很难,不改变又很痛苦,人人都陷入孤独、压抑、愤怒、迷茫的状态中不可自拔。
很多时候,我们很会劝说别人,但当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,好像什么方法失效了,自己也无能为力。
活得尊严、体面是每个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,但有时候刻意的追求尊严和体面也是一种枷锁,是一种所谓“文明的暴力”。
很多的条条框框都是我们自己定义的,我们总是用他人的尺度来丈量自己,总是用他人的武器来殖民自己,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压迫,是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高贵,是追求虚假文明的优越感。
真正的尊严和体面是不需要符合任何人的期待,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,也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认证,而是用真诚的自我优雅的打破那些规则训诫。
唐雪利是与我身份异同,但精神代入感比较强的角色;而托尼确是与我同处社会底层,但却有着我向往生活态度。
托尼是一名意大利的白人,表面看上去粗俗、市侩,真实得近乎刺眼,但他却有着清醒的道德底线、家庭责任感和超乎常人的尊重与共情能力。
每天过着清贫的生活,却也活得十分积极、洒脱,一家人其乐融融的。为了养家糊口,不停的工作、不停的失业。虽然缺钱,但他也毫不犹疑的拒绝黑帮的高薪诱惑,能放下自尊与偏见为黑人雇主服务。
在与唐雪利的相处中,他也逐渐消除了对黑人的偏见,甚至吸收到了他身上的文明与素养,使他显得更鲜活、更独特。
托尼身上最智慧的一个点就是:能以平等的视角包容和共情别人的生活方式。
为了打破双方的界限选择一起吃黑人爱、白人厌的炸鸡;给被人歧视的雪利争取他想要的利益;会因主办方的不配合而与之对峙;为雪利遭受暴力挺身而出;甚至鼓励唐雪利说:每个人都能弹贝多芬、肖邦的曲子,但你的音乐、你的演奏,只有你能做到。
唐雪利的性取向被发现时,担心托尼跳槽,挡在他门口提出要给他加薪,托尼说:你不需要这样,我不准备跳槽;雪利又担心泄露他的隐私,托尼说:他长期在酒吧工作,什么样的人都见过,不足为奇,不必觉得耻辱。
这一段让我感触挺深的,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,能够对别人异样的生活保持绝对的尊重,没有鄙视、没有嘲笑、没有看不起、没有世俗的眼光,只看到别人优秀的一面,让我瞬间对这个人物心存敬畏。
原来一个普通人不需要物质的装裱,靠精神的富足也同样可以那么的高尚。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像托尼一样,保持原则,拒绝非法获利;保持真诚善良,拒绝偏见;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性,在困境中保持弹性。
用幽默稀释压力,用行动替代抱怨;接纳现实的粗糙,也向往优雅、丰盛的生活;爱自己、爱家人、也爱每一个跳舞的灵魂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