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时期,一次情不自禁的牵手,最终却导致了一对情侣的殉情悲剧
在当今的社会里,八卦、狗血的花边消息往往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被众人聊作消遣,毕竟现代社会提倡恋爱自由,谁也不会太较真,而在封建社会,这种流言蜚语则可是会要人性命的,在《清人说荟》的记载之中,就有这么一对情侣,最终在众人的流言蜚语之中,双双自缢身亡。
清朝乾隆年间,直隶通州之地有一位姓姜的秀才,品貌端正、文才也很不错,在当地还颇有才子之名,他旁边一户徐姓邻居,该家男主人是一名书办,就是整日在官衙之中,负责抄写文录的小吏,这个徐书办没有子嗣,只有三个女儿,而他这三个女儿,各个出落得秀丽端庄,特别是大女儿徐芳姑,芳华正窈,美艳动人。
郎才女貌,是古代的良配标准,而青梅竹马更是难得的佳缘,到了出嫁年龄的徐芳姑拒绝了不少上门提亲的人家,而对于自己女儿总是看不上别家,徐书办只是认为可能自己女儿恋家同时眼光颇高,因此也没有强迫自己女儿。
其实徐芳姑之所以不同意那些提亲的人家,是因为自己心中其实已经有了意中人,而这个人就是旁边的那个姜秀才。
作为邻居,两人自幼相识,总角相知,年少之时两小无猜,嬉戏玩耍,可谓青梅竹马,但随着年龄增长,在封建社会男女大防之下,两人的相见机会却日渐减少。
然而他们毕竟是居住相近的邻居,偶尔遇见、间接途径的相知,使得年龄渐长的两人开始暗生情愫,而隔墙之间,又不困难,锦书暗传之事也在所难免。
两个年轻人最终私定终身,决定此生此世,非对方,誓不嫁娶,然而随着登门提亲的媒人增多,又不少条件不错的人家前来,徐书办开始催促起女儿来了,这让徐芳姑开始焦虑起来,看来两人的婚事得抓紧了,她决定当面跟姜秀才商量一下这个终身大事。
于是,趁着一次看戏的机会,在热闹人群之中,徐芳姑挪步到了姜秀才身边,亲自催促姜秀才赶紧提亲,不然自己恐怕顶不住自己父亲的压力了,两人最终商定,姜秀才不日间,便上门提亲。
谁想,本来是一桩好姻缘,却突逢变故,原来,两人在交谈之时,却被一群登徒浪子们看见了,这些人里还有不少人是追求徐芳姑的失败者,见到徐芳姑和姜秀才窃窃私语的亲密模样,顿时醋意大发,便开始造谣两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情嬉戏,中伤两人名誉,而这一切,徐芳姑和姜秀才却都不知情。
但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,徐芳姑和姜秀才的风言风语很快便传到了徐书办的耳中,对于这种败坏门风的事情,徐书办很上火,不仅责骂了大女儿一顿还下令,不准两人以后再相见。
而第二天,毫不知情的姜秀才上门提亲了,正在火气头上的徐书办自然没有给他任何好脸色,两人谈上几句便开始互怼了,徐书办看着这个姜秀才是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,左看右看都是不喜欢,他断然地拒绝了姜秀才的提亲,并阴阳怪气地反讽道:
“小女粗陋无识,可不敢高攀您这位大才!”
姜秀才也被骂得一头雾水,认为是徐书办看不上自己,故意侮辱斯文,一时没忍住,回击道:
“我一个读书人,也不辱没你家,之所以甘愿低就,只是因为喜欢徐芳姑,否则,以我的条件,难道真的就不能找一个大家闺秀吗?”
话已说死,徐书办也是针锋相对,他大怒道:
“我女儿就算当尼姑,也不会嫁给你!什么东西!”
两人在堂前大吵大骂,不欢而散,后堂的徐芳姑急得直跺脚,却没有丝毫办法。
姜秀才吵完架,回到家里就后悔了,他想着快要科考了,如果自己中得功名,徐家自然便不好再拒绝自己了,因此他决定让徐芳姑再等等自己。
一天,徐芳姑和两个妹妹正依靠在门口说话,姜秀才看到了,便上前跟徐芳姑解释,然而说着说着,姜秀才却情不自禁地伸手握住了徐芳姑的手臂,他说:
“我对你是真心真意的,此去赶考,必中魁元,你一定要等我回来!”
徐芳姑虽爱慕姜秀才,但是当着两个妹妹的面,竟然被对方被握住手臂,在男女大防之时,男女授受不亲,这种亲昵的行为,还是让徐芳姑感到羞愧不已,满脸通红的她挣脱姜秀才的手,立即扭头和两个妹妹一起躲回了家。
然而,时间没有等姜秀才,过了几天,徐书办的一个朋友登门求亲,对方家境富裕,而且还算门当户对,知根知底,因此徐书办觉得很合适,便没有争取女儿意见,直接答应了,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这桩亲事已经无法改变,知道消息的徐芳姑顿时心灰意冷,想想自己和姜秀才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,她觉得活在世上真是没有一点意思了,绝望的徐芳姑最终选择了自缢,结束了这段痴情的痛苦。
而姜秀才在得知了徐芳姑自缢身亡消息之后,更是后悔莫及,他既后悔与徐父发生冲突,又后悔不该当众握其手臂,唐突佳人,最终酿成惨剧。
佳人已去,自己活着,也了无生趣,当夜,徘徊许久的姜秀才也选择了自缢身亡,随着徐芳姑一起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