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老戏骨魏宗万85岁租房不改初心,年少漂泊终遇真爱
在上海某间普通出租屋里,85岁的魏宗万正戴着老花镜研读剧本,手边放着妻子刚泡的龙井茶。作为国家一级演员,他手握《三国演义》《三毛从军记》等国民级作品,却在耄耋之年仍坚持租房度日。从被亲哥赶出家门的流浪少年,到与二婚带娃的房东女儿相守半世纪,这位“反派专业户”用一生诠释:真正的体面,从来与豪宅无关。
1938年的上海弄堂里,魏家第五个孩子呱呱坠地。父亲是码头工人,母亲是纺织女工,全家七口挤在十平米石库门的日子,让长兄对刚出生的弟弟充满敌意。年仅六岁的魏宗万,因弄脏哥哥的作业本,被揪着衣领扔出家门。“滚出去!这个家没你的饭吃!”少年蜷缩在巷口瑟瑟发抖,直到深夜才被邻居送回。这样的暴力驱逐,在往后的日子里竟成了家常便饭。
初中辍学后,15岁的魏宗万在码头扛麻袋谋生。180斤的货物压弯了他的脊梁,却压不垮他对舞台的向往。工友们常看见这个瘦弱少年,在午休时对着黄浦江比划《雷雨》台词。1955年,17岁的他攥着攒了三年的工资,叩响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大门。
连续两年落榜的打击,让考官都记住了这个“倔强的搬运工”。第三次面试时,他表演自编的独幕剧《码头工人》,将装卸工佝偻的背影与渴望的眼神刻进每个细节。主考官蓝苹(江青曾用艺名)拍案叫绝:“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!”1957年,这个仅有初中学历的苦孩子,硬是挤进了表演系本科班。
在苏联专家执教的课堂上,魏宗万是出了名的“戏痴”。为揣摩《钦差大臣》中市长的虚伪,他连续三周混迹城隍庙观察商贩;排演《茶馆》时,他特意向茶楼老掌柜学京片子,连烟袋敲桌的节奏都模仿得分毫不差。1961年毕业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时,他的档案里已积攒了二十多个鲜活的小人物塑造笔记。
蜗居在剧院宿舍的魏宗万,为省钱租住进周家阁楼。房东女儿周惟明刚结束失败婚姻,带着6岁儿子艰难度日。某个暴雨夜,他撞见母子俩蹲在灶台边分食半块发糕,当即掏出全部粮票:“周姐,我饭量大,这些您帮忙解决。”此后他总“碰巧”多买馒头,“顺路”接送孩子上学。当33岁的他鼓起勇气求婚时,周父举着扫帚怒吼:“我女儿大你6岁还带拖油瓶,你图什么?”
1969年,这对不被看好的恋人用两斤水果糖办了婚礼。新婚夜,继子怯生生喊出“爸爸”,魏宗万把攒了半年的肉票塞进孩子口袋:“明天带你去吃生煎。”此后的五十年里,他始终视如己出,甚至在片场揣着继子的作文本,逢人就炫耀:“我儿子写的《我的演员爸爸》登报了!”
改革开放后,43岁的魏宗万迎来事业转机。在电影《一个和八个》中,他饰演的汉奸王世荣,仅用三场戏就立起贪生怕死又良心未泯的复杂形象。1990年《三国演义》选角时,他主动请缨司马懿:“我要演的不是奸雄,是乱世里的清醒者。”定妆照上那道鹰隼般的眼神,让王扶林导演当场拍板。
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,是1993年《三毛从军记》里的老兵油子。为表现人物潦倒感,他三天不洗头,往军装抹机油;设计出边掏耳朵边训话的经典动作,把市井兵痞演得活灵活现。该片斩获金鸡奖最佳男配时,评审团评语写道:“魏宗万让配角成为了历史的主角。”
当同龄明星忙着购置豪宅时,魏宗万夫妇始终守着出租屋。2005年某开发商欲赠房产换取题字,他提笔写下“戏比天大”四字婉拒。孙女曾问:“爷爷为什么不住大房子?”他指着满墙剧本笑道:“这里装满了我和你奶奶的故事。”
如今,他依然骑着老式凤凰牌自行车去菜市场,与摊贩讨价还价的模样,和《水浒传》里的高俅判若两人。在近期播出的《大江大河3》中,85岁的他坚持不用替身完成雨中跪戏,起身时那句“再来一条”的执着,恰如七十年前黄浦江畔那个对月练戏的少年。
从码头苦力到戏剧大师,从继父到祖父,魏宗万用85载光阴证明:真正的艺术家,从不需要金碧辉煌的舞台。那些流淌在出租屋里的烟火气与台词声,早已谱写成最动人的生命剧本。
-
0
呵呵
-
0
雅蠛蝶
-
0
哇嚓
-
0
呜呜
-
0
哈哈
-
0
么么哒
-
0
哔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