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宝强,别跟陈思诚混了

王宝强的《棋士》开播了。 匆匆看了几集,一边因为故事与角色的设置,会觉得太《绝命毒师》了,一边又因为王宝强的表演,不时会串戏到《树先生》。 剧其实还行,可追。 不过几集下来,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悬疑罪案这个点,而是一句话—— 输了,就是赢。 这话最早出现了第一集的开头。 说是千禧年那会儿,有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,少年宫的围棋老师崔业(王宝强 饰)。

他围棋技术不错,带出来的孩子能拿冠军。 但做人却差得很远。 他处理不好家庭关系,妻子要和他离婚,对亲哥哥也常冷嘲热讽。

也处理不好社会关系,少年宫得赞助商要找他下围棋,他却不想应酬。

于是馆长劝他: 走到社会 得学会怎么输棋

从前三集的故事来看,这句话几乎可以算得上是这个故事的主轴,是定海神针。 它左右着崔业的所有行为。 比如,他儿子病了,需要一大笔手术费,但没钱怎么办? 只能放下自己的所谓原则,陪老板下棋。 这棋还不能单纯的下。 得输。 而且要输的不知不觉,输的相当漂亮。 唯有如此,才能“赢钱”。

或者,他去银行取钱,却遭遇劫匪绑架,眼看就要成为人质被撕票,怎么办? 也是只能保命要紧,帮劫匪逃脱。 他是怎么做的? 他运用围棋的思维,先舍弃一个子(劫匪),等吸引到警察的火力,再和其他人从另一个隐秘的通道离开。

也是先输后赢的思维。 所以说,虽然围棋之于《棋士》的作用,可能不像制毒之于《绝命毒师》那么硬核,它只体现在逻辑思维和行为预判方面,但如果它能用围棋的技术贯穿始终,并进一步细化,也不失为一种有意思的处理方法。 就像是把“三十六计”的转译化。 观众看的是智商。 可是呢,随着故事的发展,我也慢慢琢磨出了另一种味道—— 它似乎不止说行为,而是在讲命运。 怎么说?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故事的时代背景,千禧年左右。 那时中国刚刚加入WTO。 下岗潮也到了尾声。 在经济转型,资本兴盛,整个社会都在朝“钱”看的时候,其实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,被时代抛弃的失意者。 像《耳朵大有福》《漫长的季节》之类的影视作品,都是说的这群人。

《耳朵大有福》里也有电脑算命情节 崔业也是其中一位。 他秉持的老派的价值观,始终认为技术(围棋)本身是最重要的,他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天分,那么自然有着一种自视甚高的心态。 既敏感,又自尊。 但全民重利的环境,让他的这份清高变得很可笑。 就像他心心念念的那场比赛。 后来他才知道,他一直追赶的那位“偶像”,只不过是一位行贿教练,做了弊才赢的他。 他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,价值一包白糖。

在这样的环境下,他能怎么办呢? 虽然他很清楚“输了就是赢”这句话,但在事关他尊严的这件事上,他势必是不会认输的。 当他发现自己的围棋能力可以用来犯罪,而且屡试不爽。 其实就是相当于,找到了自己的价值—— 他不再是那个“被时代抛弃的人”,他可以用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财富。 他不可能停下来,把自己打回那个一无所有的原形。 棋开了,就没有停的了

所以接下来的故事,不用猜,便知道大概率是崔业逐渐深陷其中,野心和欲望一步步扩大,终于走向了一个无可挽回的覆灭结局。 看似为了治疗费迫不得已。 实际上,这是一场对“自我价值”这个词的执念。 可真的无法挽回吗? 其实也不是。 看剧的过程中,我其实会时不时地想起《天龙八部》里的一段情节。 珍珑棋局。 说是无崖子设了一个围棋的残局,广邀天下英雄来破解,只要解开了,就能获得绝世神功。 段誉试了,不行,慕容复试了,不行,段延庆试了,也不行。 这些围棋高手一个个地表示无能为力。 反倒是对围棋一窍不通的小和尚虚竹,闭着眼睛乱丢一通,害得自己损失了一大批棋子,却意外成了。

为什么? 因为这个棋局的关隘,就在于输。 输了才能赢。 只有自己损失一大批棋子后,棋盘上才会有回旋的余地,才有机会反败为胜。 而慕容复们只想赢。 这样的执念,也就注定了他们赢不了。 《棋士》里的崔业也是如此。 事实上,如果他能早点“认输”,比如将儿子的病情告诉自己的妻子,告诉自己的哥哥,那么他至少还有赢的希望。 可惜他因为所谓的自尊,非得要一个人闷头扛下来,非得要证明自己的价值。 他也是被执念所困的一个人。

说到这里,我其实想到了王宝强自己。 他何尝不是被困棋局的人? 我们提到王宝强,总是会想到所谓的“国民”性,我们知道他因为观众的力捧而大红大紫,也知道他一直以来竭尽全力,想拍一些全民喜欢的作品。 这个名字,已经约等于“流量”了。 没错,现状看起来,似乎一切都在往一个正常的方向在走,他导演的《八角笼中》获得了22亿票房,主演的《唐探1900》获得了35亿票房,电视剧《棋士》也是一开播就有爆款的潜质。 但把自己和票房(播放量)划上等号,真的是正常的吗? 尤其是他和陈思诚的绑定。 这样不断重复的喜剧形象,对他来说,真的不是一种无形的消耗吗?

毕竟王宝强已经43岁了,“装疯卖傻”不了多久了。 既然《八角笼中》和《棋士》这些作品已经透露了他处理严肃题材的期望,那么为什么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再稳健一点,再用心一点,再极致一点,推出真正的高质量作品呢? 就像剧中的一个场景。 崔业看守被绑架的银行职员,结果这个小职员认识崔业,战战兢兢地喊了句“崔老师”。 此时。 王宝强大概想到了观众看他大多是冲着喜剧来的,于是设计了一个笑点。 只见崔业慢慢转过头。 拿着一个塑料盆挡在脸上,和他对话。

但是呢,这个笑点其实非但与影片的基调不符,也和剧中的人设不符,甚至直接减掉,效果都会更好。 可王宝强还是留了下来。 以满足“大众期望”。 所以说到底,还是那句台词—— “输了就是赢了”。 或许放弃心里那种要讨好全人类的执念,王宝强才能真正走出,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吧。 要知道这么多年来。 我们一直怀念的王宝强形象,其实是许三多,是树先生。 而不是动辄几十个亿的唐仁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,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