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冷遇北美独宠,《白雪公主》票房割裂很有趣,2.7亿背后有事

文/景然

有一部耗资2.9亿美元的欧美大片近日全球上映,然而国内实时票房却是如下:

上映六天后单日票房降到了不足二十万,对,就是这个儿时听了千百遍伴随着我们长大的童话故事《白雪公主》。

毫无疑问的说这个童话故事应该是全球儿童启蒙故事首发,然而时隔多年之后当她以真人面貌被抬上荧屏时却是这般光景。

而且不单单是国内,这部作品韩国周三上映,首日票房15.4万美元,金蛋评分7.0,可以说是近七年口碑最差的影片之一。

而日本的首日票房为89万美元,赶上了节假日然而其票房和口碑都不好。

至于亚洲之外的欧洲,法国周三上映,票房48万美元,创下迪士尼真人电影的最低票房,评分1.9。

意大利周四上映,票房37.8万美元,也是最低……

可以这么说,对于全球大部分国家《白雪公主》这部号称还原了原著特效剧情都很好还很有“新时代意义”的作品,是口碑票房双差。

真就在中国、欧洲、亚洲等主要市场遭遇滑铁卢,首周全球票房仅8730万美元,远未达到2.7亿美元制作成本的预期回本线。

然而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不亮北边亮,这部口碑很一般的真人改编,居然凭借4300万美元的北美首周末票房登顶。

这部影片的票房与口碑呈现出鲜明的“北美热、全球冷”现象,背后折射出世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、好莱坞创作危机与市场格局变迁的多重矛盾。

2.7亿美元背后的故事得从影片本身、观众接受度、文化语境及产业趋势四个维度展开分析。

一、影片争议:从选角到叙事的“政治正确”陷阱

《白雪公主》全球遇冷首先源于其创作策略的失衡,迪士尼试图通过“政治正确”改造经典IP,但是并没有能平衡艺术表达与市场接受度。

1. 选角争议,肤色与经典形象的冲突

影片选择拉丁裔演员瑞秋·泽格勒饰演白雪公主,这一决定引发全球观众争议。

尽管迪士尼以“风雪降生”解释角色肤色,但观众认为此举违背了经典童话的固有形象,甚至被质疑为“强行换肤”。

老版《白雪公主》

而在北美,拉丁裔观众占比30%,成为票房的重要支撑,可是亚洲与欧洲观众对此接受度极低。亚洲观众普遍认为选角“缺乏亲和力”,而日本观众更是批评其“破坏童话的纯粹性”。

2. 叙事魔改,传统与革新的割裂

影片对原版故事的改编亦引发争议,王子被改为“盗贼”,皇后与白雪公主的对抗被简化成了“内在美”的较量,整部作品剧情逻辑松散且缺乏张力。

尽管导演马克·韦布试图通过歌舞场面和特效弥补叙事缺陷,但最终呈现的效果被诟病为“多元素堆砌”与“过饱和的视觉疲劳”。

整体来说北美观众对迪士尼的“合家欢”模式还是有不小的情怀滤镜,但是其他他地区的观众更注重故事的完整性与创新性。

3. 制作失控:高成本与低性价比

影片2.7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成为了这一次小公主票房压力的根源。

可是其特效场面真的不过关,被大众批为“缺乏大场面”,而且公主和后妈最终的决战竟然以“嘴炮”收尾,这与当下的特效大片实在不搭噶,而且与《流浪地球2》等中国科幻片的工业水准更是形成鲜明对比。

这种“高投入、低产出”的模式可以说严重的暴露了好莱坞大片的成本失控问题,也加剧了全球观众对迪士尼“炒冷饭”策略的反感。

二、市场分化,北美情怀与全球审美的背道而驰

《白雪公主》的票房分布揭示了不同市场的文化偏好差异,北美观众对迪士尼品牌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,跟其他地区对作品文化纯粹性的坚守形成对立。

北美观众对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存在惯性消费心理,尽管影片烂番茄新鲜度仅43%,IMDb评分低至2.1,但是CinemaScore观众评分仍达B+,这显示着部分观众对迪士尼品牌的情感依赖。

此外,北美“蓝州”观众(支持民主党的沿海地区)占比63%,其多元文化价值观与影片的政治正确叙事形成共鸣,拉美裔观众因主演的血统背景贡献了30%的票房,进一步巩固了北美市场的基本盘,这就是正确性方针的一个倾向。

相比之下,可以看出的是中国、欧洲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审美疲劳日益显著,中国观众对《白雪公主》的批评集中在“剧情幼稚”与“文化不兼容”上,其首周票房仅640万元,甚至远低于2012年《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》的4394万元。

欧洲市场同样表现低迷:

法国观众评分仅1.9,意大利首周票房仅400万美元,反映出对迪士尼“美式价值观输出”的抵触。

这种分歧凸显了全球文化格局的多元化趋势,观众不再盲目追随好莱坞,转而寻求本土化或更具创新性的内容。

三、产业反思,迪士尼的创作危机与好莱坞的困局

《白雪公主》的失败不仅是单部影片的失利,更是好莱坞系统性危机的缩影。

迪士尼近十年推出15部真人改编电影,过度依赖经典IP导致观众审美疲劳。

而《白雪公主》更是试图以“正确性”掩盖创意的匮乏,但是却未能解决故事内核的老化问题,相比之下,《哪吒2》凭借中国神话的创新改编,在全球票房突破21亿美元,真的就证明了本土化叙事的竞争力。

而且还证明了一点就是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持续攀升,但票房回报率逐年下降。

《白雪公主》需6.75亿美元才能回本,但其全球票房预计仅1.8亿美元,亏损将超2亿美元,这种“高杠杆”模式在流媒体冲击下难以为继,迫使片方压缩宣发预算(如取消红毯活动),从而进一步削弱市场影响力。

随着好莱坞大片的去魅,我们发现了真就是中国市场的崛起重塑了全球票房格局。

《哪吒2》《流浪地球2》等影片以本土化叙事与工业实力挑战好莱坞霸权,而《白雪公主》的溃败表明,依赖“文化正确”和“技术炫技”已无法打动新兴市场观众。

正如影评人指出:

“输掉这一役的不是迪士尼,而是整个好莱坞。”

四、未来展望,好莱坞的转型与全球市场的再平衡

《白雪公主》的教训为好莱坞敲响警钟。若要重获全球观众的青睐,需从以下方向寻求突破:

1. 叙事创新:摆脱IP依赖,挖掘原创故事或跨文化合作项目。

2. 成本控制:采用中小成本制作与流媒体协同发行,降低财务风险。

3. 文化尊重:避免将“政治正确”凌驾于艺术表达,注重不同市场的文化敏感性。

4. 技术赋能:通过虚拟制作、AI等技术提升效率,而非盲目堆砌特效。

《白雪公主》的“北美热、全球冷”现象,本质上是文化价值观与市场规律碰撞的结果。

在全球化退潮与本土化崛起的背景下,好莱坞必须重新思考其创作逻辑与产业定位。当资本与意识形态的博弈逐渐让位于观众的真实需求,或许唯有回归“故事为王”的本质,才能为电影艺术找到新的出路。

正如《卫报》所评:“这部假模假样、伪装进步的作品,最终暴露了好莱坞的疲惫与傲慢。”
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,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