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哪吒》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的电影,撕掉了谁的底裤
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,拷打了整个中国影视圈。
现在票房已经破了100亿,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都贡献了7块钱。
这百亿票房意味着什么?
观众宁愿花钱看混世魔王拆庙,也不想再当「流量仙人跳」和「正确议题」的冤大头。
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,去豆瓣看评论,
排在热门影评前三名的,全都是吐槽声。
清一色,给的两星。
从特效盛宴下的叙事失衡,到电影立意落入俗套,再到烂成一团的剧情,这些说法刚出来的时候,都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。
当然也可以理解,这些「
专业影评人
」和「
影视圈老学究
」已经在泥潭里面浸泡多年,他们的审美和普通人脱节的。
如果不是哪吒最后用票房让他们上演了川剧变脸,只会骂声更大。
但我更好奇的是,为什么,哪吒这么好的电影,之前会有那么多人不看好、打差评呢?
一句话总结就是,不习惯。
这100亿里没有"哥哥必须破纪录"的集资打榜,没有"不看不是中国人"的道德绑架,没有"男性必须来学习"的正确议题。
所以他们的预测完全失衡了。
哪吒的成功,完全撕开的了这些圈内人心照不宣的底裤。
中国影视圈三大未解之谜
第一谜:成本黑洞之谜。
《封神2》8亿预算做出页游特效,《热辣滚烫》3.5亿拍健身房故事,这些钱要是给太乙真人,炼丹炉直接烧钱都能烧挺久的。
如果说这些钱都是付了演员的薪酬,那限薪令又如何解释?
21世纪经济报道做了报道,《哪吒2》的制作成本是5亿。
两相对比,谁家是把钱用在了刀刃上,很明显。
说实话,我不反对
"现代影视工业化需要成本"的说法,但观众看到的工业化成果和讲好的故事,而不是五毛特效和小鲜肉的AI换脸。
第二谜:流量点金术之谜。
过去传统电影最大的支出都放在了明星片酬上,真的值么?
资本—造星—流量—圈钱,现在已经是影视行业惯用的模式了。
真金白银花出去了,也就演员金贵,其他的从编剧到摄像再到后期,都是勒紧裤腰带做事,那还有什么意义。
建议以后直接在绿幕前放个人形立板,反正效果差不多还省了盒饭钱。
“小鲜肉”拿着超高片酬、在片场比腕儿、拍戏用替身“抠像”,都是被点名批评过无数次的,但依然没有进行有效的修正。
结果就是,烂电影拍出来了,只有让所谓的粉丝去冲榜,一口气买几十张电影票,弄得乌烟瘴气。
对的,我说的就是今年春节档的《射雕》。
第三谜:议题炼丹术之谜。
退一步说,电影拍不好,演员也不是唯一责任人,导演的选题也很有问题。
大家发现没有,这年头争议大的电影,往往都在切「话题」。
甚至我说的直白一点,有点欧美已经烂大街的政治正确议题的味道。
欧美那边,是一定要有有色人种,黑人不能当反派,少数族裔比如同性恋一定要正面。
总归,选题上就直接走「捷径」。
黑美人鱼,黑白雪公主,黑罗密欧与朱丽叶,黑埃及艳后,黑人女性007……
而我们这边呢?
我们没有什么黑命贵议题,但有拳法议题。
想要宣传价值观,本身没毛病。
但影视这事儿,是讲元规则的。
就像是飞行员一样的,不能为了多元化、少数族裔平权、女性权利等等议题,就降低标准,不然谁敢去坐?
可惜现在就喜欢用社会议题来绑架影视创作,而且的确能在宣发的时候引爆舆论、做各种热榜,还能给批评者扣上一顶「你不喜欢就是不正确」帽子,结果就是:
当一个影视作品的用力点和讨论焦点,不在剧情、选角、演技、装造、道具、特效、音效上,而是只讲「主义先行」,必然会有投机者的出现。
而哪吒,没有投机取巧。
不让一部分观众成为另一部分观众攻击的对象,那自然能团结最广大的力量。
当然,也不是说哪吒就没有挨骂。
大概说的就是里面的女性角色,要么牺牲了(哪吒的妈妈),要么丑化了(石矶娘娘),要么是反派(
敖闰那条龙
)。
而核心围绕哪吒、敖丙、太乙真人等男性角色展开,女性角色的作用被弱化。
于是这些人得出了一个结论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是老登电影……
不过好在,哪吒2用自己的票房证明了,
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议题本身,而是把议题当遮羞布的创作无能。
魔童启示录
哪吒的成功打了所有行业潜规则三记乾坤圈。
第一记:流量靠不住。
去流量化的创作反而获得最大流量,没有流量明星的电影反而拿到了破纪录的票房。
第二记:把钱花在电影本身上。
与其花6亿请明星站台,不如花600万打磨剧本;与其在宣发时搞议题碰瓷,不如在后期制作时多请几个特效师,而且别层层转包了。
当影视公司学会把明星片酬砍个零,把编剧工资加个零,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完成渡劫飞升。
第三记:别总想着投机取巧。
当电影需要靠"本片包含32个正确议题"当卖点时,和相亲简历写"呼吸正常排便规律"有什么区别?
所以啊,我知道影视行业是比较特殊的,对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从业者比较纵容。
但我还是想引用中学语文课本里面的《阿房宫赋》:
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
各位大佬觉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