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昆为何没出现在杨少华葬礼?徒弟刘惠一句话,揭开多年关系真相

       94岁的杨少华去世,算是寿终正寝。不过,葬礼谁参加,谁没参加,俨然成为了全民关注的“大事”。


       这几天,评论区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姜昆怎么都不来?有人甚至统计起了出席名单,一个个点名。郭德纲呢?冯巩呢?常家、侯家、马家呢?
       需要说明的是,有情绪,可以理解。但是如果把“到没到场”作为衡量情谊的唯一标准,那多少就显得有点太直白了。


       在网友眼里,杨少华不是一个小人物。他是一代人的回忆,是天津卫街头巷尾的相声活招牌。老爷子走了,圈里人来送送,理所当然。
       不过,这种事情,有没有情,不一定看得见。但怎么“露面”,却要非常讲究。姜昆没去,但他的徒弟刘惠去了。


       很多传统圈子都讲究“代为出面”,“我来,就代表我背后的那个人也到了。”过去多少老艺术家去世,都是由徒弟、助理、秘书前去吊唁。
       刘惠是姜昆最亲近的弟子,也是杨少华生前的熟人。他赶到天津,吊唁、致意、献礼,一样没少。这不就是“托人情、走体面”的做法吗?


       这年头,谁还不知道,有些场合想来都不一定能来。姜昆不是普通人。现在退下来了,身份依旧敏感。他的每一次露面,都不只是个人行为。
       尤其是这种“关系复杂”的场合,说重了,会被说成“表态”。说轻了,会被误解为“故意冷漠”。所以他不来,其实不难理解。确实是有自己的顾虑。


       在随后的直播中,徒弟刘惠也忍不住开了口:“谁有时间谁去。”听着像在说场面话,实际上才是实情。人到了一定岁数,最懂人情,也最怕是非。




       说句现实点的,站在现场吊唁是情分,躲开骂声也是一种自保。事实是到场的未必真心,没来的不代表冷淡。
       相声圈子太小,几十年里你来我往,早就没有谁欠谁。姜昆和杨家,在早年有交集,但称不上多亲密,彼此尊重,却也各自走路。


       如果一个人一生的功绩,最后只剩下“谁来送他”来衡量,这对活着的人,是不是也太苛刻了?
       杨议也说了,冯巩打电话了,曲协发函了。德云社送花圈了,郭德纲发文了。姜昆呢?他让刘惠来了,也没藏着掖着。




       杨议一边直播,一边开玩笑说“父亲遗产4个亿”,大家也信了,尽管杨议随后出面也澄清是玩笑话。所以说,不如承认网络越来越不讲究真感情,只讲存在感。


       从大家的角度,我们希望看到“情谊不散”。从当事人的角度,他们更希望“平稳善后”。
       杨少华老爷子已经走了。大家该缅怀的,是他留下的相声,是他给观众带来的笑声。姜昆没来,但他的方式,是他这一代艺术家习惯的做派:少说话,多做人,不掺杂七嘴八舌。


       如果一定要在“到场”与“到心”之间选一个,更愿意相信,老一辈的艺术家们,做事讲究的,向来是第二种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,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